二力平衡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力平衡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力平衡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二力平衡”这节的内容涉及到最简单的受力分析和最基本的运动状态分析,它也是将来学习多力平衡的基础,因此它是初中物理的学习重点之一。
二力平衡这一节内容安排在第三章《运动和力》的第五节,它的前面是力、力的测量、重力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后面是摩擦力、力和运动的关系。本节内容需要以机械运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力的作用效果和重力等知识为基础。
关于平衡状态的概念,教材是直接给出。但是生活经验和直觉告诉学生:静止的物体是平衡状态,而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是平衡状态却没有这种认知。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根据运动状态是否改变将运动状态进行分类,通过老师引导,得出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都是平衡状态。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根据教材要求,要分别探究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对于静止物体的平衡条件比较容易探究,采用学生实验寻找结论;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探究,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不好控制,因此本节课采用DIS探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分析匀速上升的钩码受到的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得出平衡条件。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体的平衡状态。②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③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判断一对平衡力。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DIS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新课引入时,通过直升机空投救灾物资的情景,感受生命的重要性。②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分工合作做实验,交流、归纳结论,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③通过了解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难点是二力平衡条件的探究过程。
二、说教法
为突破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按照以下思路进行教学:以实验和实例分析为基础,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学生探究静止小车所受的拉力关系和老师演示用传感器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拉力与重力的关系的实验,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加深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
要突出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方法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加深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本节课就是通过DIS演示实验突破难点,通过DIS演示实验,得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F—t图像,组织学生对图像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归纳得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条件。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猜想,实验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逐步得出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所要满足的四个要素,即: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进而演示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F-t图像,进一步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整个过程中,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步步的找到结论。运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以及喜欢动手的特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探究,感悟科学研究中实验探究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最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感受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对运动状态的分析,提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环节二:认识平衡与平衡力
要求学生对所列举的几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对平衡物体的受力有个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的作用而平衡叫二力平衡,既澄清了概念,又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环节三:实验探究
活动一:学生探究实验
设问:物体受两个力要处于静止状态,两力满足怎样的条件?
猜想:引导学生从力的三要素来考虑。
在猜想的基础上,以小组形式,结合老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实验,并合理的完成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得到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活动二:演示实验
设问:用绳拉着物体匀速上升,物体受到的拉力和重力又满足怎样的条件呢?
演示:分析F-t 图像,得到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归纳两个实验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环节四:实际应用,巩固提高
利用二力平衡知识,联想生活中二力平衡的实例.解释杂技表演中的平衡道理。提高应用意识。
环节五: 归纳总结
总之,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通过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得出结论,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还提升了情感。
课后反思:
本节课为了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设置了两个实验,分别探究物体静止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二力平衡条件,课堂实验气氛较活跃,教学内容能够顺利的完成。
对于学生实验: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引导学生猜想两个水平方向上的拉力应满足的条件,学生基本能够猜想正确,并且能够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对猜想加以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找到了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对于演示实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
关于这节课,有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引入时,分析匀速吊起的货物受力情况时,没有很好引导,以致学生分析时有点偏离主题。
2、在用所学知识举出生活中的二力平衡实例时,学生举到了教室中的电灯,此时电灯受到了两个拉力作用,涉及到了多力平衡。而此时我为了把学生引入到上课的主题,也没有很好的扩展。使得教学过程流于完成教学任务的形式。
本节课完全是以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物理规律的探究课,上完这节课,我感到了要上好这节课的难度。因为要把握好此类课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需要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用新的思想和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同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引导与分析,这样才能上好一堂有质量的好课。
二力平衡说课稿2 ……此处隐藏7890个字……衡状态下,对平衡力大小的理解产生思维障碍;学生已学习了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在大小方向上有共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混淆,对物体受力分析方面有思维障碍。依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图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它们受力作用吗?分别受哪几个力的作用?讨论总结出几个力平衡和平衡状态、二力平衡等概念。
引导学生从两个力的三要素去探究;启发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演示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介绍实验装置,讨论操作方法。
归纳总结二力平衡条件:
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把实验结论概括为: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更为清晰明确,方便学生记忆运用。
(1)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比较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以便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正确的进行受力分析。
学以致用,物理课来源于生活应用与实际,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从平衡力的判断、方向大小应用等方面设置了练习题,以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
1、平衡状态、平衡力、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3、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培养的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去粗取精,条理清晰,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逻辑关系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程度参差不齐,一定数量的作业,有利于知识内化、能力的提升。
以上是我根据课标、学情、学科特点谈的我的教学设计,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力平衡说课稿7一、 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运动与力第1节二力平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二力平衡又是力学中的重点之一。第八章《力》,为学生学习二力平衡做了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二力平衡的学习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力和运动的关系以及压强和浮力知识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节知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在力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解决力学问题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善于观察,热衷于动手实验。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概念和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知识铺垫;他们也经历了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4)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对物体受力分析,理解二力平衡的概念。
(2)通过组织实验探究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3)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形成从实际现象中分析并获得物理规律的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是本节的重点,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情境引入、引导探究、指导讨论、演示突破的教法,
观察现象、亲历实验探究、小组协作、讨论归纳的学法。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如静止在桌上的花瓶、黄山飞来石等)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分别处于怎样的状态?它们分别受到那 力的作用。引出凡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由生活中见过的事物和手指支撑起杯子和伞的有趣实验引入新课,觉得新奇有趣,学习积极性被调动。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目的明确,引出二力的平衡的概念。
2、新课教学
(1)二力平衡概念的教学
分析课本图9-1中的各种物体的状态、受力情况。学生上黑板画受力示意图,既复习了上一章“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又调动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由学生分析概括出"平衡状态”及受力情况。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概念。
这时用“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并加深对“平衡状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教学
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物体的其它状态,例如,火车刚出站或将要进站的时候处于平衡状态吗?显然不是!那么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设置这样的过度语能够为学生探究新知留下悬念,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
1、实验步骤:重点放在学生实验方案的设计上,不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实验,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木块或小车在木板上有摩擦力;挂在空中小车重力太大,不是二力平衡了。考虑不受摩擦力和重力影响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展开讨论,考虑摩擦力、重力等因素,最后制定用硬纸片、钩码等作为实验器材。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步步诱导,层层递进的方式深化思路,引出问题。
让学生更多角度地参与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灌输教学为引导学习。
2、进行实验:为了克服学生实验的盲目性,实验前按①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相同的钩码;②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同的钩码;③把卡片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④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四步对学生提出要求,使学生思维清晰,明确目的。
在整个学生的探究实验中,教师的及时引导再加上前面演示,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在得到二力平衡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提炼处理,使学生易记、易用。教师最后总结成八个字:同体、等大、反向、共线。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对条件的记忆和理解,也能培养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
(三)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趁热打铁,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随堂练习,能够起到紧扣重点、化解难点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说小结
这节课学生从已有认知出发,以观察平衡现象为切入,经历探究、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和动手活动,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六、说作业
作业要尽量少而精,既达到巩固本节课重难点的目的,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